□ 卢伟娜
因职业原因,我经常情不自禁地留意身边发生的与法治有关的人和事。以我之眼观法治,对近年来法治进步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感受颇深。
孩提时代,听说村里两个邻居因宅基地你多一分、我少一寸起了冲突,他们不找政府,不靠法律,而是迷信“谁的拳头硬,谁就不吃亏;谁家兄弟多,谁就有理”的歪理,找了各自的亲戚,先是口水战,后是群殴,结果打输的进了医院,打赢的进了牢房。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落实,党和政府强调依法治国,司法机关及媒体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故事,用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实诠释法律,用案件结果指引人们行为,为人们解疑释惑,使人们的守法意识、法治观念逐步加强。现在的人们有了纠纷,常会说一句“法院见”或是“去跟我的律师谈吧”,这话听起来很傲骄,其实是普法的成效,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合法权利,是多么自豪的事儿。发生在我的邻居张阿姨家的事,就佐证了这一点。
张阿姨的房子在村子边上,这几年镇政府为百姓办实事,在村里修了一条排水通道。由于通道正好在张阿姨房子旁边,张阿姨不愿意,去找政府申诉,并拉了土将排水通道给堵上了。当时偏巧赶上下雨,因排水不畅,雨水在张阿姨家门前形成了一个大水坑,直接影响了村里人的出行。村里人找了村委会,村主任跟张阿姨沟通了一上午,张阿姨就是不同意将排水通道疏通,反而跟村主任说,“如果疏通了,就不是门前积水了,而是自家房子要倒了”。村主任无奈,带了几个村民代表去了镇政府,跟人民调解员讲清事情原委。当天下午,调解员就进行了现场查勘,询问施工队是否会对张阿姨的房屋造成危害,然后将村主任和张阿姨叫到一起,面对面调解。调解员的一番释法明理,终于打开了张阿姨的心结。张阿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日就自行租车、安排工人疏通排水通道。积水排走了,村里的路通了,百姓都给调解员点赞,也对村主任的做法表示赞同。通过事实与法律结合,这一矛盾得以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我国多元化矛盾化解机制的展示,也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问题不过夜”止争息诉方式的缩影。
这样的纠纷,我在工作中经常碰到,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对当事人来讲,他一生可能只此一次诉讼。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在办案中一直遵循以事实为依据,兼顾情理法,让每一个当事人都能获得良好的司法体验。相信在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政策引领下,通过全体司法人员、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我国的法治建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解决纠纷的途径,人民会越来越幸福,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单位:衡水市桃城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