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行西
“海酿千盅酒,山栽万仞葱”。
这是书法家特别爱写的一个对联,曾以为如“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一样,夸张造势而已,以显示豪放之格局。到了新疆才知道,此联儿并不夸张,起码是下联不夸张!
塔里木盆地西端,雄伟的天山和磅礴的昆仑交汇,拱起一片横空出世、白雪皑皑的高原——帕米尔高原。这高原,《汉书》中称为葱岭,基本上是汉家江山的西部边界。对这一点儿,大家基本上都不陌生。讲张骞出使西域,总要讲到这个地方。但是这么险峻的山地,为什么叫做“葱岭”?却未深究过。读萧绰《西域简史》方知,这帕米尔高原上果然长葱!不是我们常见的大葱,而是洋葱,又叫葱头,新疆喜欢沿用维吾尔语的叫法“皮牙子”。这东西就是从这里传到山下的西域,又从西域穿越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外来之物,故而被中原称作“洋葱”。洋葱虽然没有身高万仞,但却长在万仞高原之上,岂不是“万仞之葱”?就这样,一个矮小的植物和高大的山脉连到了一起。
不知是因为葱岭,还是最早享用洋葱,反正新疆人酷爱这玩意儿,热菜凉菜都离不开它。炖羊肉,烤羊排,什么佐料都不要,也要撒上几片洋葱。至于凉菜,新疆很少见什么凉菜,只有“皮辣红”——皮牙子、辣椒、西红柿的简称。三样东西剁吧剁吧掺和在一起,撒点盐,即可上桌。很简单,天天见。
在古代,葱岭只是这片山地的名字,但不是国名。国名叫蒲犁,《汉书》所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后来,唐代玄奘大师西行取经路过此地。东归以后,从事译经这个主业之余,又出了个副产品《大唐西域记》,记述沿途的风土人情。在《大唐西域记》中,他不再强调“葱岭”这个地名,以国名“蒲犁”称呼这片地方,从此,“葱岭”就渐渐地退出了文献,“蒲犁”更多地被人使用。后来西风东渐,西方一些地名称谓逐渐取代了我国的传统叫法。比如,“罗马”取代了“大秦”,“阿拉伯”取代了“大食”,“土库曼”取代了“大宛”,“帕米尔”也取代了“蒲犁”。其实,“帕米尔”和“蒲犁”在当地语言中是同一个词,只不过音译的写法不同而已,好比以前我们叫“柔蜜欧”而现在叫“罗密欧”、以前叫“史太林”而现在叫“斯大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