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昆
办公桌上摆着日历,上面注满了工作计划的信息。早晨,伴随着一声声“现在开庭”,法官们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邯郸市丛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连斌介绍,今年以来,该院共受理案件近万件,结案6000余件,人均结案数位居全市第一,案件受理数、结案数均位居全市前列,连续多年案件受理数、结案数、人均结案数均位居全市第一。
形成合力 化解矛盾在基层
在法院实际审理的众多案件中,有很多案件,案由简单,多数当事人就是为了争口气。
近日,李某在某小区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后来发现一间卧室有改动痕迹,和原房主沟通,要求赔偿改造费用,但遭到拒绝。李某一气之下诉至丛台区法院,要求退房,并向原房主索赔。双方已经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如果退房退钱,双方损失都很大。法官积极与区司法局、街道办、社区等方面对接,成立联合调解部门,多次组织双方协商。最终,原房主答应赔偿李某相关改造费用,李某不再要求退房。双方都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王连斌认为,形成多部门的合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调解机制。为此,他向丛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鼎力支持。丛台区委、区政府对法院工作高度重视,在人员、物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办案合力。
晒足“阳光” 提升司法公信力
法院工作涉及面广,为了避免出现不规范行为,丛台区法院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见证审判执行全过程,打造阳光司法。
不久前,陈某购买邯郸市某小区的房产后拒不向开发商交齐购房款,开发商向丛台区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陈某支付违约金并返还所购房屋。执行立案后,法院向陈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但陈某未履行。
10月15日,在3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见证下,执行法官前往被执行人陈某住所,耐心释法明理,使陈某认识到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陈某当即表示主动履行。后陈某和申请执行人和解,向申请执行人支付250万元购房款。至此,案件告结。
见证执行的3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通过此次零距离见证执行,切实了解到法院执行工作的不易,今后会努力引导社会公众理解和支持法院的执行工作。
依托团队 开启执行“奔跑模式”
“我是当事人于某,郭法官对我的案子工作到位,执行快速,没有让我多跑一趟冤枉路,就帮我解决了拖欠8年的债务……”前不久,丛台区法院收到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流露着群众对法院执行工作的满意。
原来,于某8年前为儿子买房,交了15万元购房款,某房地产公司7年来既不交房也不退钱。于某把某公司诉至丛台区法院。法院判决某公司支付原告于某15万元购房款和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判决生效后,某公司拒不执行判决,于某申请执行。考虑到于某家在外地来邯郸不便,法官一直用电话与其沟通。同时,法院组成执行团队,进一步加大对某公司的执行力度,将其纳入失信人名单、限制高消费,出具拟拘留决定书……迫于强大的执行压力,某公司与于某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履行了全部法律义务。
“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以工作一分钟、实干60秒的状态,开启奔跑模式。”王连斌介绍,该院先后成立了破产审判团队、金融案件审判团队等5个专业化团队,每个团队根据人员、案件类型等制定管理制度,优化内部分工,全面科学配置执行资源,做到了精、细、准,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办案、执行工作新模式。
直面挑战 依托网络巧发力
“刚打赢官司,我想申请强制执行。现在有疫情,钱还要得到吗?”疫情期间,经常有群众打来电话咨询。“请放心,疫情期间我们网上云办公,一定会想方设法帮你们维权。”法官坚定地说。
年初受疫情影响,丛台区法院执行工作面临重重挑战。该院立足实际,要求全体法官和干警将工作由线下转换到“线上”,借助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办案;对于欠钱不还的失信被执行人,将微信、支付宝等网络虚拟账户冻结;如有临期待办案件,通过线上平台及时通知案件承办人员……
在疫情防控期间,丛台区法院摸索出了可行的长效线上执行办案机制,有效提升案件执行效率。如今,丛台区法院把积累的线上办案和执行经验,运用到“智慧法院”建设中来。通过“智慧法院”平台,该院公开3部诉讼服务热线接受当事人法律咨询,通过移动微法院等网上受理案件,通过微信、网络进行文书送达和接收当事人申请,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采用电话约谈当事人的方式处理执行案件,同步录音录像,做好笔录;实体化运行指挥中心,进行网上查控、扣划,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依托网络巧发力,丛台区法院实现了“你我不相见,照样把案办”的线上办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