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报记者 李胜男
通讯员 李丽
邯郸市丛台区人民法院黄粱梦法庭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秉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打造服务基层治理、保障乡村振兴、助力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枫桥式”法庭。2022年以来,该庭受理案件467件,已结案338件,为区域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近日,邯郸市丛台区委书记强延峰对该院积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给予批示肯定。
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黄粱梦法庭位于邯郸市主城区北部的城乡接合处,辖两个乡镇、50个村(社区),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经济活跃,交通便利,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
为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黄粱梦法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整合党员力量夯实基层堡垒战斗力,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社会治理体系,扎实推进诉源治理。他们紧紧依靠丛台法院党组和当地党委,坚持服务基层、就地化解、分级解纷,推进司法服务保障向村(社区)一级辐射,充分调动辖区两个乡镇50余名民调员、网格员、村(社区)书记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因开发商逾期交房、擅自更改入门设计等原因,原告刘某等4户居民起诉邯郸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处理这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黄粱梦法庭工作人员找到黄粱梦镇司法所联合开展调解工作。他们约谈开发商督促依规整改、保质保量交房,同时耐心引导当事双方互谅互让,最终促使双方和解,4户居民自愿撤回起诉。
截至目前,黄粱梦法庭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回迁安置等重大疑难隐患问题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进行联合警示约谈4次,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
黄粱梦法庭在审理原告刘某、袁某诉被告刘某某解除收养关系纠纷一案时,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了案件背后的矛盾隐患。于是,他们在办理案件的同时提出诉源治理方案——向当地村委会发出了《关于规范村规民约的司法建议》。当地村委会积极回应,在村规民约中加入了“诚信守信尽孝道、亲仁友善促和谐”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是黄粱梦法庭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法庭不断完善“一站式”诉前多元解纷联动衔接、诉前调解和诉源预警等工作机制,完善品牌法庭司法服务模式,司法护航乡村振兴。
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接收群众诉求,精准对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逐步形成“四步流程调解法”,即现场调解——分流调解——会商调解——联合调解,努力使民事纠纷化解在诉前。同时,他们根据司法大数据分析矛盾纠纷态势,及时发出预警或司法建议。
在完善品牌法庭司法服务模式方面,他们融合村(居)民自治,多次将巡回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开展普法进企业、进学校20余次,通过审理一批高价彩礼、干预婚姻自由、不赡养老人等典型案件进行现场普法,引导群众增强法治理念,倡导文明社会风尚。该庭连续两年在当地举办的“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开展法治宣传,多次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送达法律文书,助力企业做好复工复产等等,着力打造品牌法庭司法服务模式。
打造生态司法新模式
为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助力丛台区生态建设,丛台区法院注重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创新完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建立了“1310工作机制”。他们成立了1个主要由黄粱梦法庭牵头负责的环境资源审判庭,分别在黄粱梦法庭管辖的紫山风景区、大磨山公园、苏里村委会设立3个法官工作站,联合10个职能部门共同助力环境资源保护,为加快织就“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壮美画卷贡献法治力量。
他们以法官工作站为辐射点,针对吕仙祠、赵王陵墓群、扳倒井及刘秀庙遗址、古石龙等文物古迹保护,及大磨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滏阳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提供司法服务,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源头预防、及时调处,举司法之力推进绿色发展,打造基层治理环境资源生态司法保护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