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报记者 古孟冬
“当事人不用到法院,也能参加庭审,这在当时无疑是颠覆了许多人对诉讼的认知!”日前,邢台市襄都区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陈铁军谈及近5年前那场开启我省互联网庭审先河的“云庭审”,仍是一脸的自豪。
开启“云庭审”试水之旅
这是一起离婚纠纷案件,邢台市桥东区(后改为襄都区)法院受理原告侯某的起诉后,定于2017年12月11日上午开庭审理。但庭审日前两天,被告商某联系主办法官陈铁军,以其工作繁忙、不好请假为由提出延期开庭申请。
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为了能够如期开庭,使得原告侯某和被告商某的婚姻纠纷早日得到解决,陈铁军经过认真考虑,并征得双方同意,决定通过互联网庭审软件进行“云庭审”。
据介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后,我省法院闻令而动,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在2016年底完成河北电子诉讼平台建设的基础上,2017年,省法院又研发出互联网庭审软件,案件当事人只要在手机上安装这一软件,登录“互联网庭审诉讼平台”,就可在任意地点参加庭审。
2017年12月11日上午10时,陈铁军和往常一样,穿上法袍,走进法院第八审判法庭。之前,在法院技术部门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包括法庭设备调试、商某手机中互联网庭审软件下载、认证登录等在内的“云庭审”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已安排就绪。
法庭依旧肃穆庄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侯某在原告席按时就座外,被告席上却空无一人,取而代之的是挂在法庭两边墙上的两个大显示屏,实时显示出商某坐在办公室中的画面,表明他要通过“屏对屏”的方式参加庭审。
“被告,你能否听得清楚?视频是否看得清楚?”“法官好,可以听清,可以看清,一切正常!”“好,现在开庭!”听到商某的肯定回答后,陈铁军敲响法槌,正式开始了“云庭审”的试水之旅。
庭审中,被告商某利用手机中的互联网庭审软件,能够清晰地看到审判庭现场情况,并回答法官的提问;原告侯某通过法庭的显示屏,也有序地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
“作为老百姓,真不敢想象,足不出户就能把官司打了。”历时30余分钟的庭审结束后,原、被告双方均对这种“隔空对话”的庭审方式赞叹不已。
“20多年的审判工作经历,传统的庭审模式早已深深刻在了内心深处,突然一下子挑战这一省内尚没有先例的‘云庭审’,自己很是紧张。但好在庭审画面清晰、语音流畅,全程无间断,庭审取得了良好效果。”说起当时主持庭审的心情,陈铁军至今仍心有感慨。
一场官司从“跑好几次”到“一次不用跑”
“虽然庭审模式有所改变,但我们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原则不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审判任务不变。”陈铁军说。
据了解,包括这次庭审在内,“云庭审”减距离但不减程序,包括告知权利义务、申请回避、答辩、举证、质证、陈述、辩论等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每一个庭审环节,都不打折扣地呈现在显示屏中,充分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时还全程录音录像,彻底打消了人们对“云庭审”这种在线诉讼模式会不会导致公正打折扣的疑虑。
从以往一场官司“跑好几次”,到此起案件中被告商某的“一次都不用跑”,这种“云庭审”的出现,也让更多远在区外、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又或受各种因素影响无法到庭的当事人,能够“零在途时间”“零差旅费用支出”完成诉讼,最大程度节约诉讼成本。
“以前线下审判,我只能半天审一个案子,现在转线上,半天能审两个。”陈铁军表示,“云庭审”省去了安检、开庭、退庭、当事人提交材料、手续等等待的时间,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缓解了警务安全压力,提高了审判质效。
“云庭审”这一高效便捷、可观可感的优势,促使包括陈铁军在内的法官将更多的庭审搬到线上,开启互联网司法办案新模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云庭审”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审判工作的有效解决方案,在襄都区法院更是得到快速推进。
据统计,2020年以来,襄都区法院共进行“云庭审”开庭3198件,在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和法院干警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及时解决了群众的诉求,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