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报记者 鲍娜军
作为石家庄市民生工程二十件实事之一的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作自实施以来,石家庄市司法局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法律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作为重要标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广大受援人有满满获得感。
九措施助力法援走近群众
2023年3月,石家庄市司法局出台法律援助扩面提质九项措施,助力法律援助工作走近群众,增强群众获得感。
扩大刑事案件律师辩护覆盖范围。法律援助刑事案件做到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
扩大群众知晓范围。制作12348法律援助宣传标识标牌在乡镇、村居广泛张贴,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
组织志愿服务。组建石家庄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针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农民工等特殊人群开通“绿色通道”,积极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法律服务。
规范站点建设。在全市妇联、工会等1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各设置一名法律援助联络员,负责解答法律援助相关问题,指引受援人办理申请手续等工作,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建立法律援助与司法鉴定、公证机构衔接机制。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受援人减收或者免收司法鉴定、公证费用。
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平台及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值班律师业务培训,提高值班律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率。
监督办案质量。开展全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轮流培训;对援助案件做到一案一评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
缩短审批期限。将援助案件的受理指派期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以内,严格落实“最多跑一趟”“一次性告知”等措施。
律师调解前置。积极推行法律援助案件符合调解条件的,由援助律师先行调解。
多举措拓宽法援覆盖面
石家庄市司法局多举措拓宽法律援助覆盖面,送法到群众身边。
开展志愿服务。该局联合市人社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残联出台《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意见》,公开招募具有语言翻译、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的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能力。
完成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进一步规范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市、县(区)两级法院、检察院通知辩护及通知法律帮助的所有被告人获得律师的辩护权及法律帮助权,充分发挥刑事法律援助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增加法律援助受理窗口。该市、县(区)法律援助机构组织人员入驻同级行政审批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现场受理群众法律援助申请,实现一对一、面对面为群众答疑释惑,解决疑难。
全方位提高法援案件质量
石家庄市司法局多方发力,全方位服务,努力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赢得群众不断点赞。
该局一方面对2023年市级法律援助办结案件开展质量评估全覆盖。组织市级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专家,对2023年结案的市级法律援助案件逐一评估,区分等级。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培训班,对市、县(区)法律援助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及部分值班律师进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培训,培养市、县(区)法律援助案件同行评估人员,提高县域法律援助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同时,该局分两次开展法律援助案件抽查质量评估。从全市各县(区)分别抽取6本法律援助结案案卷(刑事、民事各3本),组织评估专家集中开展质量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在全市通报并计入年底考核成绩。开展法律援助中心及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值班律师业务能力考核测试,将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依据,对考试不合格的值班律师再次进行培训或取消值班资格,不断提高法律援助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