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报记者 任俊颖
202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70周年。为宣传好人大制度,讲好河北人大故事,1月23日晚,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代表驻地举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河北实践”集中采访活动。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及部分省人大代表受邀接受采访。
“在修订《河北省地方立法条例》时,我们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写入条例,在法规立项环节问需于民,在法规起草修改完善环节问计于民,在法规实施环节问效于民,切实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最广泛最真实地体现在每一部法规中。”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桂旺首先接受采访。
“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在各设区市、雄安新区和正定县正定镇设置了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2023年开展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年’活动,在运行经费、制度建设、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马桂旺表示,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制定的每部法规都要征求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2023年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征集到基层人民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120余条,省人大常委会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吸纳率达到60%,真正把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民言民语,转变为法言法语,这样制定出来的法规,每一部都满载民意,老百姓才能看得懂、用得上、能落地。
“省人大常委会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紧抓不放。2018年以来,5次开展四级人大联动监督执法检查,3次开展专题询问,1次开展执法调研,综合运用多种法定方式,充分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同时,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还对《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行修订,对涉及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全面清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石永贵说,省人大常委会每年的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往往历经动员部署、调研、检查等数个阶段,历时数月,坚持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组走访26个省直部门和单位,每到一个部门,都梳理出前期调研的问题清单,现场反馈和交办,推动一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的职责是代表村民的利益,传达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村民的声音被充分听取。”今年,省人大代表,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羊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万俊男带来的三个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因地制宜改造盐碱地开发利用》《多效并措,提高乡村治理新效能》《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都是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心声的结果。
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因地制宜改造盐碱地开发利用》为例,“提交建议后,省财政厅农业处立刻与我取得联系,并亲自与我见面会谈,向我送达了答复意见书,强调现在省委省政府正在努力统筹中央和省级耕地建设与利用等资金,对承担盐碱地综合治理任务的地区予以适当倾斜,支持盐碱耕地所在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等方面。”说这话时,万俊男代表语气里充满了踏实和满足。
“我们依托宁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把郝静代表工作室建在了咱老百姓的身边儿。主打的特色是接地气,贯穿工作的一条主线就是通过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体现在为民办实事当中。”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郝静打开了话匣子。她说,郝静代表工作室搭建了一个平台,向全国、省、市、区四级人大代表纷纷伸出橄榄枝,邀请大家联袂进家站,零距离、面对面地和选民沟通交流,听取社情民意。同时,代表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协调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选民们的金点子、好声音转化为高质量的建议和议案,努力打通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最后一米”。
兴致勃勃地介绍完郝静代表工作室,郝静还在现场播放了选区居民集体创作的《人大代表之歌》,“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牢记情怀与使命,人大代表为人民……”歌声回响在会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