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11月01日
第06版:法苑聚焦

河北法院一线故事

调解 让他们心气顺了火气消了

□ 葛密艳

为了3000元,当事双方互骂多次,各种难听话不绝于耳,调解时互不相让,庭审中剑拔弩张,究竟有何仇怨?该如何化解?看着卷宗,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孙文艳陷入沉思。

原告李某急需短租房屋1个月,在孩子家长群发起租赁需求,被告王某正好有闲置房屋,双方达成口头约定,租金2000元、押金2000元,原告通过微信给被告转账4000元。后因特殊原因,原告只居住5天后退租,双方协商按半月计算,租金1000元,被告退还剩余房租和押金共计3000元。但被告称手头拮据,等,开工资后再退款。到了约定的日期,原告索要未果,后被告一直以各种理由拒不退款,并将原告微信删除、电话拉黑。无奈,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

案情非常简单,标的额也不大,诉前调解应该难度不大。但让特邀调解员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电话拨出后,她的想法就被现实击碎了。

“根本没有的事,一分钱我都不会退。”被告拒不承认,还没等特邀调解员说话,就挂断了电话。原告也情绪激动,甚至破口大骂,经多次调解,仍怨气冲天:“直接判吧,别再打电话了……”电话再次被无情挂断后,特邀调解员无奈将案子转交法官。

“不是我不签合同,是她自己没要求。”面对法官,被告理直气壮,“我好端端的屋子让她住得乱七八糟,一部手机和一个翡翠挂件被她弄丢了,屋里的凳子、花盆等物品没跟我商量就给扔出去了,必须得赔!”

“乱说,屋里根本没有贵重物品。她说话太难听了,我开民宿正经创业,她却抹黑我。”原告也一肚子火。

“你当着孩子老师和家长们的面编派我……”被告针锋相对。

就这样,案件从诉前调解,到诉中调解再到开庭审理,双方只要一提起这件事,就言语激烈,剑拔弩张。

考虑到双方积怨颇深,法官认为,单纯判决并不能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还得走调解,好好磨一磨,充分化解当事双方怨气,真正理顺关系。

10月中旬一个周末,案卷交到了经验丰富的特邀调解员孙文艳手中。该如何用“柔劲”化解“硬结”?孙文艳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反复查看卷宗,感觉双方都是脾气较冲、说话比较直的人,这心里都堵了好久,钱或许已经不是双方的爆发点,怎么让这口气顺了,让双方都把怨气彻底宣泄出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周一一大早,特邀调解员拨通了被告的电话,对方上来就是一通“输出”,难听的话一茬接一茬。特邀调解员耐心听着,不时附和几句,顺着对方的思路,让怨气一点点撒出来。半个多小时过去,被告终于缓和了语气,开始心平气和地说话,最终免去了赔偿,答应了退钱,但最多退1000元。

原告原本怨气就重,只退给1000元,她能接受吗?该怎么劝解?

特邀调解员接通原告的电话,对方也是噼里啪啦一股脑儿的怨言。调解员一边耐心倾听,一边理顺怨气,一边从中寻找突破。“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咱是大度的人,哪能一言不合就急眼?”调解员温柔地劝着,“没必要一直让自己生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所失必有所得……”

又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原告终于同意了调解方案,但说在外地,没时间撤诉,称刚卖掉一处房产赚了些钱,正在收拾房子,过几天再说。调解员立即送上祝福:“这不福气来了,恭喜恭喜啊!”原告听后爽朗大笑着说:“欢迎来我民宿玩啊,肯定安排妥妥的!”当即将撤诉申请快递到法院。

至此,在特邀调解员和法官的不断努力下,由“小”案子引发的“大”矛盾,终于案结事了、气顺人和。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hbfzb.com copyright © 2009-2024 河北法治报社 全媒体发展中心
冀ICP备1703248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3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822号

2024-11-01 河北法院一线故事 1 1 河北法制报 content_78804.html 1 调解 让他们心气顺了火气消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