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燕 实习生 郭潇
11月4日、5日,记者跟随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张家口市的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盘山公路进入河北省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新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放眼望去,一幅巨大的褐马鸡介绍牌映入眼帘。“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河北省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河北省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科技科副科长忻富宁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内褐马鸡的调查、监测、人工孵化和繁育等工作成果丰硕,目前褐马鸡数量稳定在2600余只。”
河北省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是许多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河北省小五台山管理中心扎实做好“五禁两防”(禁牧、禁采、禁猎、禁毒、禁非法入山和森林草原防灭火、有害生物防控)基础保护工作,持续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同时,保护区严格落实林长制网格化管理,建立管理中心林长包管理区、管理区林长包管护站、护林员和执法员包林区的管理体系,层层压实责任,持续开展巡护巡查。
此外,针对不同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系统,管理中心分别设置了4块固定样地,并进行长期监测。今年,还建立了河北省小五台山珍稀野生动物GIS数据库和森林群落状况数据库,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以林长制为抓手,严格落实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每块林地管护责任到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建立初期的54.9%增加至目前的78.4%,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1637种。
河北省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城县西南45公里处,距北京130公里,地处燕山余脉。
11月5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大海陀保护区管理处防火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内,两块巨大的屏幕详细显示出大海坨保护区每个角落的分布情况,以及每一块区域的相应负责人,同时,高清相机将保护区内画面实时传送回指挥中心,这就是“智慧海陀”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
该平台有气象预报、自动识别火情、自动报警等功能,实现了对保护区80%以上区域火情和动物活动轨迹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测,为保护区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种类及其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12月,大海陀保护区被省生态环境厅、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今年8月被省林学会评选为“第三批河北省自然教育基地”。
“请大家尝尝我们大海坨的水。这是来自保护区的深层裂隙水,是天然山泉水,清凉爽口。”赤城县大海坨乡大海坨村书记刘志军高兴地对记者说,“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们大海坨村在保护区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了本地瓶装饮用水,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大海坨保护区优质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海坨山谷”度假项目为当地500余名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大海陀、闫家坪、姜庄子等村通过项目征收土地、荒山荒坡流转分红等方式,使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近年来,保护区周边村庄陆续发展农家院18家,每户年收入10万至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实现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