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11月15日
第02版:综合新闻

井陉县罗庄村:乡村振兴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 余保成 王瑛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井陉县微水镇罗庄村,创新工作思路,围绕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推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组织振兴,注入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罗庄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二四六”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用好“二室”:与县法院联合成立民调室、法官工作室;抓好“四级”调解:邻里调解-党小组调解-村“两委”调解-司法兜底调解;做好“六评”:评选“优秀党员”“好婆媳”“好妯娌”“文明家庭”“优秀乡贤”“卫生模范户”,以榜样力量引领乡村新风尚,为基层社会治理蓄势赋能。

该村创新建立积分兑换模式,以户为单元建立能量积分手册,制定“能量兑换”细则,累积到一定标准后可兑换相应奖励。

“周记录、月统计、季兑换”,积分制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唤醒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营造了干群携手干、群众比着干的良好氛围。

产业振兴,汇聚基层治理“动力源泉”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2023年,罗庄村利用220亩荒滩地建成了罗庄现代农业园区,与微水镇其他6个村联合成立“盛联乡镇联合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联合社+农户”机制,整合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着力打造“七联星”品牌。针对发展不均的问题,7个强村又带动6个薄弱村共同发展,走向共同富裕路。

在产业振兴路上,罗庄村打破传统村域壁垒、突破固有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跨村联建、优势互补、以强带弱、联合共富、成果共享”的产业形态,让产业兴村、村强民富由心中愿景变为眼前实景,基层治理的“朝气”更盛、“底气”更足、“人气”更旺。

人才振兴,强健基层治理“筋骨体魄”

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回村服务,罗庄村秉承“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理念,2012年就设立了“强基学子”专项资金,出台《罗庄村关于表彰奖励成绩突出优秀学生的暂行规定》,用以培养激励人才。

该村还注重挖掘本村在外的精英人才资源,健全联络服务机制,以乡情为纽带多次召开恳谈会,搭建在外人才与家乡的互动交流桥梁,为村内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社会公益、旅游项目等各项事业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文化振兴,推动基层治理“凝心铸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罗庄村是“河北省诗词之村”,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火等。多年来,该村深耕传统文化,打好“非遗传承”这张金字招牌,丰富基层治理载体。

罗庄村不仅将打铁火、诗社、武术等元素融入扎染、钩编、剪纸等文创产品,还将村规民约、法律条款、乡风文明等内容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地融入墙头诗,让村民在朗朗上口的墙头诗中,潜移默化地领悟法治文化内涵。如今,墙头诗不仅成为村内大街小巷的一抹亮色,更让法治元素深入民心,引导村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这种“春风化雨”和“四两拨千斤”般的力量,不断厚植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hbfzb.com copyright © 2009-2024 河北法治报社 全媒体发展中心
冀ICP备1703248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3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822号

2024-11-15 1 1 河北法制报 content_79328.html 1 井陉县罗庄村:乡村振兴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