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相民
“我刚才开着会呢,你有啥事?”“现在不在镇里,下午回去与你联系。”“损失应该赔,但一定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11月15日上午,找郭利军解决纠纷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都一一接听、答复。
郭利军是个“热心肠”,他先后数次被大名县、邯郸市评为“先进调解员”“优秀调解员”“模范调解员”“优秀村(居)法律顾问”,并被评为河北省“金牌人民调解员”。
1992年,郭利军到大名县金滩镇人民法庭做临时工,一干就是16年。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对学习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用三年时间参加了河北政法函授大学法律专业自学,并获得了大专文凭。
1996年,郭利军被大名县司法局任命为金桥法律服务所主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尽心尽力为群众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为遇到纠纷的群众明法析理、排忧解难。
2008年,担任了10年大名县人民法院陪审员的郭利军走上了金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岗位。随着经济发展活跃、生活方式变化,家庭生活、经济交往方面的纠纷逐渐增多,郭利军愈加繁忙了。
2021年7月,一马戏团到金滩镇演出,招来小商品、小餐饮、儿童游乐等30余家商户现场经营。由于马戏团的电力线裸露于道路上,造成附近一骑电动自行车村民摔倒身亡。
亡者亲属围住马戏团讨说法,演出无法进行;场地费付了但一连十多天没有经营,30余家商户也讨要说法;演出还未开始,马戏团没有收入。三方僵持不下。
镇党委、政府协调无果,将此事交由调委会出面处理。郭利军随即召集三方当事人,从法律角度论原因、析责任、明利弊,三方在权益方面均作出让步,一天之内化解了涉及三方的纠纷。
“一起纠纷调不好,夜里睡不着。而宁愿自己睡不着,也要让当事人睡好觉。”郭利军在县司法局组织的调解员擂台赛上讲出了发自内心的一番话。
“你们一定得帮帮我,一堵墙堵住我家大门一年多了,再不拆我就跟他拼命了!”一天上午,辖区某村的贾甲来到镇司法所求助。
原来,贾甲与贾乙是堂兄弟。上世纪六十年代,祖上分家时将两处宅基地分给贾甲和贾乙的父亲。宅基相邻,中间留一伙巷。因当时边界未划分清楚,30多年中双方因中间伙巷边界问题多次发生争吵甚至殴斗,村干部、乡邻、亲友劝说均无效。
2022年,贾乙未与贾甲协商,沿其所称的宅基地边界砌了一道围墙,围墙侵占了两家中间原有伙巷,贾甲家的大门被遮挡一半,看着不顺眼,出入也不便。
司法所长贾景增带领郭利军及调解员范子乾急忙赶去。先打情感牌,再出普法牌,还从乡俗民约里找药方。
调解员们苦口婆心,看似双方有所松动,但是谁也不愿意退让,调解依然处于僵局。
一天调解不成第二天再来,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接着进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景增、郭利军走访了解到,贾乙曾有过转让宅基的想法,转头问贾甲是否愿意接手宅基地。贾甲马上同意,因为自己三代人在一起住房紧张,正在申请宅基。宅基一旦转让,他自然有权拆除那堵墙。贾甲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村委会很快同意这个化解方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调解员和村干部的主持下,贾乙将该处宅基地转让给贾甲,贾甲一次性给付贾乙转让费。几天后,调解协议履行完毕。历经两代人、历时30 多年的矛盾纠纷消除了,墙拆了,路通了,事顺了,人笑了。
在郭利军心里,调解纠纷是没有边界的,本辖区居民的需求他责无旁贷,辖区外群众的请求他也欣然接受。
今年春天,张铁集乡刘某亲戚家女孩因彩礼纠纷被诉至法院,因女孩家庭经济困难,刘某找到金滩镇与郭利军同村的战友郭春,欲通过熟人争取少返一些彩礼。郭利军得知后主动承接了此事:“别找人了,我给他协调一下吧!”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郭利军找完女方找男方,讲法律规定,举类案说明,历经一个月,做了5轮工作,终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和平解决问题。
“调解纠纷不能和稀泥,要追求合情、合理、合法,做到使双方互谅、互让、互惠,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合理诉求及时解决,不合理诉求解释清楚。”在2023年 10月18日举行的由来自我省大名县、河南省南乐县、山东省莘县及冠县的12名优秀调解员参加的冀鲁豫三省四县调解员擂台赛上,通过讲述调解故事和现场回答问题,郭利军的回答和表现赢得一片喝彩,其被评为金牌擂主。
自2008年从事调解工作以来,郭利军调解各类纠纷近千件,调解成功率98.6%。
2021年3月,郭利军开始任金滩镇金东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村里培养了20多名“法律明白人”,这些“法律明白人”在维护和谐村民邻里关系、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