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报记者 王絮冬
3月30日,记者走进省高院驻村帮扶的丰宁满族自治县王营乡辛营村、五道营乡五道营村和天桥镇上方营村这三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看到村庄的巨大变化,被驻村工作队发扬赵江辉一心扶贫的精神感动着,也体会到了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之间浓浓的情谊。
2016年,省高院刑一庭庭长赵江辉被选派到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乡驻村帮扶,并担任经堂村第一书记,直至2017年11月19日因病去世,年仅47岁。在赵江辉驻村帮扶的日子里,经堂村148个贫困户中脱贫118户。他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扶贫干部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赵江辉虽然离开了大家,但他的同事们依然坚守岗位,把驻村帮扶职责扛在肩上,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贡献着力量。
不忘初心的“实干”精神
原来的辛营村与两个自然村不通公路,如今不仅通了公路,还安装了路灯;原来吃水是个大问题,如今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原来路边垃圾乱扔乱放,如今村里有了13个地埋式垃圾收集池;原来的卫生室低矮破旧,如今新建了128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
不管是产业扶贫帮村民走上脱贫路,还是村容村貌的改善增加村民的幸福感,都得益于省高院驻村工作队坚持把党建工作和扶贫工作同谋划。他们坚持党建活动规范化、经常化,规范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组织生活,开展与先进党支部共建活动。针对外出党员较多的情况,他们还创建村党员微信群,打造指尖上的“智慧党群阵地”,确保学习教育不漏一人、组织活动不漏一人。
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现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曹洪涛常跟工作队员讲:“给村民跑项目,就得像江辉一样不辞辛苦,不怕困难。”
2018年初,根据辛营村全年无霜期仅120天的实际情况,工作队精心研究论证,最终和村“两委”确定了发展蔬菜大棚项目的工作思路。思路确定了,工作队迅速行动起来,投资210万元,最终赶在当年农时前建成了206亩的果蔬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项目采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158户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稳定分红500元。第二年,又协调争取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联合村集体建设果蔬大棚150亩,33户贫困户入股,每年稳定分红500元,由此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大棚产业全覆盖。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工作队又协调利用壮大集体经济资金300余万元,流转土地110余亩,分两期建设蔬菜暖棚22个。
“原来村民们靠天吃饭,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玉米;有了蔬菜大棚,可以种两茬蔬菜;现在建设了暖棚,即使是在大冬天,也能种菜,村民们也能有收入。村民们还能到大棚里打工,男劳力一天挣130元,女的可以挣90元,农忙时按劳动量计算工钱,会挣得更多。”曹洪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纪中玉曾经是蔬菜大棚项目建设的反对者和抵制者,现在他逢人就讲建设蔬菜大棚的好处,夸驻村工作队真心为群众办实事。
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
驻村扶贫工作,既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有我担当”,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无我胸怀”;既要让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又要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6年来,工作队员们始终发扬赵江辉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勤勤恳恳,默默奉献。
“再过些年,或许村民已不记得谁帮他们架桥修路了,但只要下雨天不用再蹚水过河就足够了。”驻村干部们如是说。
回眸过往,看清来路,才能坚定现在的脚步。站到“十四五”的新起点,省高院驻村工作队将重整行装,以昂扬的精神继续奋战。曹洪涛说:“我们将继续发扬赵江辉的奉献精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的下一程远景目标爬坡过坎、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