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报记者 曹永学
伴随着强省会战略实施,石家庄市裕华区城市建设驶上快车道,经济活力迸发,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开始落地,城市更新项目、现代化产业园和商业板块强力推进。为了给产业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裕华区进行了大量拆违和城中村改造。
城市发展的高活跃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矛盾纠纷。按照惯常逻辑,其中部分纠纷会涌向法院,造成法院收立案猛增。但是,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石家庄市裕华区人民法院收案数量在前两年基本持平的基础上,2023年不升反降,出现较明显的回落。截至2023年11月底,裕华区法院新收一审民事案件同比下降16.95%。
产生这一反差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记者调查发现,该院这些年来一直坚持民事纠纷社会化调解,通过理念转变,深度推进诉源多元治理,使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在基层得到实质化解。
联动机制下的前沿化解
最高人民法院“诉源治理”提出不久,裕华区法院将矛盾纠纷化解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村镇。
2019年7月,裕华区法院针对本地区社会环境多元、矛盾纠纷复杂的现实状况,在全区10个街道(镇)建立了专司调解的“特色法庭”,这些“特色法庭”和今天的“法官工作站”一脉相承,将大量可能进入诉讼渠道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4年多的探索实践,裕华区法院对民事纠纷社会化调解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以法院调解为主导、社会力量协同,到以人民调解为主体力量、法院指导支持。伴随着观念转变,裕华区法院打造了“法官工作站+”的诉源治理机制,法官工作站和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等基层治理单位对接联动,以全区115个社区为着力点,将司法资源下沉,构建诉源治理多元共治格局。
某物业公司在服务合同期满撤离金马二社区时,和4名拒缴物业费的居民矛盾激化。裕东法官工作站特邀调解员沈婕调查核实情况后吃了一惊:岂止是这4户,社区80%的业主都没有缴纳物业费。而且,这家物业公司还管理着另外一个社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两个社区没有缴纳物业费的业主共有800多户。
情况及时反馈给裕华区法院,法院、法官工作站主动和街道办、社区会商,决定协调联动,通过调解彻底解决这起群体性纠纷。
调解工作由街道政法委员主持,工作站特邀调解员、街道司法所所长、社区书记共同参与调解。调解过程中,居民代表指责物业公司收取物业费后,各项服务均不到位;物业公司则抱怨居民按每平方米0.5元的标准缴纳物业费,却要求享受高标准的服务。
双方僵持不下之际,裕华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杜西应法官工作站请求,向调解团队提供了相似物业纠纷判例,根据判例,物业公司可按八折收取物业费。
经过三轮调解,双方互让一步,物业公司减免部分物业费,800多名业主补交了拖欠的物业费。
这批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解决了物业公司与居民之间的长期矛盾,而且避免了800多起民事纠纷形成诉讼案件。
“法官工作站+”联动机制,是对诉源治理多元共治的有益探索,它产生的社会效应,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和谐面,成为诉源治理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通过“法官工作站+”联动机制,至少有1200起矛盾纠纷在社区、村镇得到实质化解。
司法指导发挥出权威效力
人民调解作为民事矛盾纠纷化解的主体力量,工作中客观存在着法律短板。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裕华区法院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人民调解的法律指导支持。他们推行法官包联制度,院领导包联街道、法庭庭长包联工作站、法官和法官助理包联社区。法官的姓名、联系电话、职责在各自负责的辖区公之于众。很多包联法官建立了微信工作群,调解人员需要法律支持,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对应的法官。
2023年10月,裕华区方村镇某小区两名孩童淘气玩火,造成小区失火,烧毁37户居民的小房电表。方村镇法官工作站调解员组织小区物业、居委会、公安派出所、失火住户代表现场调解。两名孩童家长认为失火与物业管理不到位有关系,要求物业公司一起承担火灾损失赔偿,遭到拒绝。鉴于双方分歧较大,工作站调解员张凤肖当即联络包联法官冯丽娟。冯丽娟在了解事件经过后,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家长的监护与赔偿责任,小区物业和失火没有法律上的关联性,并向两名孩童家长进行了法律解释。(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