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报记者 陈兆扬
通讯员 丁坤
近年来,孟村回族自治县以打造和谐和美、家饶民安的新孟村为抓手,以服务保障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为目标,主动作为,综合施策,积极构建精准服务、法律指导、依法保护、有序管控的工作新格局,以高质量的法治保障厚植乡村振兴良法善治沃土。2021年、2022年,该县连续两年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称号,并于2023年1月喜获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
助力产业发展 营造优良环境
孟村有管道装备企业18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弯头管件产业产值340.5亿元,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此外,以肉鸡、牛、羊养殖加工为主的“清真”食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为保障县域产业健康发展,孟村精心部署,多措并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县公安局、法院通过“沉浸式”探企走访、“零距离”对接服务,为涉案企业“把脉问诊”,用心解决企业难点、痛点。同时,定期开展法律体检、法治讲座、解答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提高企业依法防范风险能力,引导职工尊法学法、依法维权。县检察院与县工商联合会等8个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实施办法》,组织召开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引导民营企业筑牢守法合法合规经营底线。县司法局借助律师服务民营企业新平台,扎实推进“千所联千会”工作机制,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此基础上,孟村不断加大涉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县公安局建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接警后快速止付、快速研判、快速追赃、快速返还机制;建立健全涉企网络谣言通报机制,依法查处恶意炒作、造谣传谣、影响企业声誉的违法犯罪行为,并持续推进警情日清零、立案月清仓、积案季清底工作机制,提高办案效率。同时,政法各单位积极与县直部分职能部门协调对接,着力构建沟通顺畅、联动及时、措施有力的营商环境保障机制。
推动人才振兴 筑牢基层堡垒
在孟村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统计表中,显示着全县共有登记在册的“法律明白人”400名。2023年以来,这些乡村“法律明白人”共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3件,调处成功207件,成功率为97%;共参与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深受群众好评。
建设法治乡村,培树乡村法治人才是关键。孟村着力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在全县126个行政村完成了每村不少于3人的“法律明白人”的遴选、公示、审核、任前培训、发证、建档工作,使其在基层依法治理、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孟村还对“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进行充实调整,建立了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县法学会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把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与基层行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构建县—乡镇—村“三个层面”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全县“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
孟村各乡镇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安排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轮流坐班坐岗,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各司法所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狠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开展专项“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县法院在全县六个乡镇分别挂牌成立了诉讼服务站,为当事人提供立案、送达、网上诉讼、诉前化解等“一站式”通办服务。
同时,孟村还推动各乡镇村庄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村议事会、村治安巡防队、村网格员队伍等基层组织。
护航生态建设 打造文明新风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针对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大气污染、土壤环境、水环境等违法情形,孟村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行动,迄今已办理公益诉讼生态环境领域案件22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0件,采纳率达100% 。
孟村公安、交通、环境、卫生部门联合乡镇政府,对全县涉污、涉危废等企业进行走访摸排,建立台账,并将这些企业、物流公司、医院诊所等录入相关平台。同时,深入各饭店、农贸集市、花鸟市场等,进行日常巡查,对于非法捕捉、贩卖国家野生动物的行为给予坚决查处与打击。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为推进乡风文明健康发展,该县以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为基础,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体验路线。
孟村在县城中心文化艺术广场建设了法治文化园地,由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亭、宪法书雕塑、法治箴言石等构成,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外,该县还在全县乡村建立起农村书屋法律图书角。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新需求,孟村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作为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全面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近年来,该县高寨镇泊北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孟村镇西涨沙村、辛店镇王林村等11个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