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第08版:文苑

月是故乡明

□ 封龙

月亮是别在故乡夜空的一枚徽章。

小时候,村里的夜晚非常黑,伸手不见五指,唯有月光倾泻而下时,才能看到微光映照下蛰伏的景物。自古以来,月光对农村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农历是以太阴历为基础的,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腊八、七夕和除夕等重要节日都是按照太阴历来计算的。所谓太阴,就是月亮的另外一个名字。对于农民来说,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间跳动的月光,树影下洒了满地的月之光斑,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叫和蛙鸣,都打着时间的烙印。

小时候,夜晚出门,只有月光照亮前行的路。记得有一次雨后,奶奶带我走夜路,她告诉我有月亮的时候,路面上亮的地方是水洼,暗的地方才能下脚;当云遮住了月光,暗的地方是水洼,要朝亮的地方落脚。

夏夜,吃过晚饭,一家人常常在屋顶纳凉,我喜欢躺在凉席上仰望星空。星星如同镶嵌在夜幕上的宝石,熠熠生辉,又如同精灵的眼睛似乎在述说亘古流传的神话。月亮则像一位女神一样,皎洁清高,将冷光洒满人间,洒在每个人的心头。

老人们常常会在这个时候给孩童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是说起吴刚伐桂的传说,在老人的诉说中,似乎每一缕月光都流淌着千年的往事。

长大后,读了书才知道,月光不但曾经照亮我前行的路,它还照亮过陶渊明、李白、苏轼的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两句诗,写的是他辞官归隐后的农耕生活,最后一句生动地描写了一幅场景——月光下,陶渊明扛着锄头踏上归家之途。月光不但照亮了陶潜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他的归隐之路,更是照亮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精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的诗。众所周知,李白特别喜欢月,月亮作为意象,在他的诗歌里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李白对月亮赋予了深沉诚挚的情感,有望月思乡,也有倚月送别,还有托月言志,更有借月怀古。据资料统计,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与月有关的诗有二百五十余首,其中《静夜思》《月下独酌》等都是写月的千古佳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苏辙的词,通过月之圆缺变化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苏东坡也是非常喜欢写月的,他在诗词和散文中多次写到月。

千年岁月,悠悠而过,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中华文化中的那道月光始终生生不息,滋养着国人的心灵。这就使得古往今来咏月的诗词和文章,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名片。

后来我来到城市里生活,很少能看到月光,或者说是很少会关注月光。因为城市的夜晚灯光太多太杂,它们轻而易举地将月光掩盖。

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楼下的烧烤摊已然沉寂,对楼的霓虹灯也都“偃旗息鼓”,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薄被上。我略微感到惊讶,随即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久违的月光。我爬起身,来到阳台,看到一轮圆月高高悬在天空,一副清远高洁的样子。楼下的广场上,茫然一白,但带点儿清冷的意味。我忽然想起了李白,想起了“疑是地上霜”,又想起了“月是故乡明”,想起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于是,我也欣然起身,坐到电脑前,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单位:河北省律师协会)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hbfzb.com copyright © 2009-2024 河北法治报社 全媒体发展中心
冀ICP备1703248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3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822号

2024-07-26 1 1 河北法制报 content_75274.html 1 月是故乡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