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梓毓 窦媛媛
“太感谢法官了,把我们叔侄之间多年的积怨化解了!”叔叔握着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法院法官的手激动地表示感谢。
藁城的刘某和刘某某叔侄,本是血脉相连,尤其在侄子的父亲去世后,叔叔在多方面给予了帮助,从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农村中的人情往来,再到上学就业等,叔叔都费心张罗,让侄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但后来,叔侄之间因为一块土地的归属问题心生嫌隙,甚至反目成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矛盾非但没有化解,反而如同田间的杂草越长越旺,直至闹到法庭。
案件分到藁城区法院张家庄法庭后,法官李思然通过电子阅卷了解到,原、被告关系以及土地状态的特殊性,主动联系当事双方,希望通过“面对面”调解化解纠纷。
“我承认叔叔之前对我有帮助,但那块地是爷爷奶奶留下的,就应该有我一份,自从我要地开始,两家人就成了仇人,吵了好多次,我不接受调解!”侄子刘某某说。
“父母留下来的地,我一直种着,而且我照顾了他这么些年,他不但不感恩,还在村里到处说我霸占他的地。我不接受调解,见到他我就来气!”叔叔刘某说。
电话刚一接通,当事双方就明确表示不接受调解。
鉴于当事双方情绪都比较激动,法官决定改变策略,采用“背对背”调解。挂断电话当天下午,法官赶到了村里,与该村法官工作室的特邀调解员一起,前往侄子家做侄子的思想工作。
面对法官和特邀调解员的到来,侄子的爱人和母亲情绪激动,对法官一行人产生了抵触情绪。看此情形,特邀调解员作为本村人,充分利用熟悉乡土人情优势,将侄子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请来,共同做侄子一家人的工作。族中长辈到来后,侄子一家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将法官一行人请到了家中,开始讲述案涉土地问题以及与叔叔的矛盾。
沟通过程中,侄子不止一次提到“我知道他对我很好,我的事他都管”。法官捕捉到这个信息,敏锐地察觉到此次调解成功的突破口,即用亲情感化,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继续维系双方之间的亲情。
“你母亲操持一个家也真是不容易,你上学或是工作走了,家里的活儿是你叔叔帮着你们干哩!”法官以亲情为突破点,循循善诱,引导侄子回忆叔叔尽心尽力帮助自己的过往。经过沟通,侄子同意面对面与叔叔进行调解。
做完侄子的工作,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叔叔家。看到法官等人的到来,叔叔一声叹息:“你们来了真是太好了,我可要好好跟你们说说心里的委屈。”
“他爸爸走得早,我一直拿他当亲儿子看待。地虽然是我种的,但平时生活还有他上学找工作我一直都在照顾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叔叔向法官打开了话匣子。敞开心扉聊了许久后,叔叔同意与侄子坐到一起,谈一谈关于土地的事。
趁热打铁,当天下午,法官将叔侄两人约到案涉土地处,按照原计划进行“面对面”调解。叔侄一见面,情绪又激动起来,开始互相指责。法官再次重申此次调解的目的,和家族长辈、特邀调解员一起安抚当事人情绪,叔侄俩终于恢复了平静。
法官带着叔侄俩回忆过去的美好,两家人之前相处时的温馨场景、叔叔帮助侄子的点点滴滴,之后又详细解释了相关法律规定。在众人的劝说下,叔侄达成协议,案涉土地仍由叔叔耕种,每年给侄子一些农产品作为补偿。侄子对之前过激的行为向叔叔道歉,叔叔紧紧地抱住了侄子。
从之前的不能相见到如今握手言和,法官将法律的温情送到田间地头,既解决了长久以来围绕着土地产生的纠纷,又维系了叔侄之间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