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5年03月21日
第08版:文苑

故乡饮食的变迁

□ 孔朝伟

我的老家在邢台南和。在我的记忆里,乡亲们一日三餐都非常简单。

早饭,喝的是玉米粥或小米粥,吃的是馒头,菜是咸菜。

午饭,作为正餐一般来说较为复杂点儿,但也相对固定。馒头和粥之外,会增加炒菜,但大多时候只一道。食材根据时令从地里摘取,用一小铁锅炒那么小半锅,炒好直接将小铁锅端上桌,大家围之而食。有时候地里没蔬菜,就用面糊代替炒菜。

晚饭,因为吃完就睡觉了,不需搞那么复杂,来个经典美食——擀面条。先把面条擀好,再起锅烧水,水烧开后,放入面条煮熟,然后放把盐。至此,面条做好。大家一人一碗,吃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乡亲们辛辛苦苦一辈子,起早贪黑,汗珠子摔八瓣,或在地里劳作或为挣钱干着重体力活儿,不可谓不付出、不勤快,而在吃的方面如此之节俭简单。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而食物作为维系人的生命和抚慰人心灵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那时候,却成了一件遵循最低欲望的事儿。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可见可感可触的变化。日子好过了,生活也添了滋味。拿简单的面糊做法来说,以前,把水烧开后,在里面放入面粉,放上盐,不停地搅,不一会儿,水和面粉融为一体,浆浆糊糊就成了。慢慢地,人们会加入各种调料,撒上芝麻盐、花生碎,还会打个鸡蛋。面条呢,也有了炸酱面、打卤面、肉丝面等各种做法。当然,偶尔在配汤时,做面条还会用那个经典做法。这与内蒙古手抓肉的做法异曲同工。白开水煮羊肉,只放盐,其他作料一概不放,吃得就是羊肉的自然美味;而我们现在吃白汤面,只放盐,其他作料一概不放,为得是品味面条的自然麦香。

过去,要是过年过节、招待亲戚或者红白事,作为乡村最隆重的日子,会有另外两种隆重且做法相对复杂的饭——大锅菜和饺子。我一直认为大锅菜和饺子的做法源于一理,一个用水炖一切,一个用面包一切。而这“炖”和“包”,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特色。小时候,大锅菜食材只有白菜、粉条、豆腐,几片肉是点缀。现在大锅菜会加入海产品、菌类,肉也讲究肥瘦相宜,再加上食材配比、火候大小,口感更好,味道也更丰富。过去饺子馅大多是白菜或韭菜的,现在种类日益繁多,不断有新花样。

那时过年还会蒸糖包、菜包子、枣包、黏窝窝。刚出锅的,热气腾腾,大人小孩甩开腮帮子大吃特吃一通。平常能吃两个馒头的,这下得三个起步,直到吃得撑到嗓子眼儿才不吃。现在,这些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到的美食,平日也常吃了。那时,村里人有时也做个“改样饭”。需要敲黑板的是,“改样饭”就是做个面片汤、疙瘩汤,或者烙个饼、包个包子什么的。现在这些也是餐桌上的常见饮食了。

再说一些题外话。关于咸菜,咸菜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必备的菜,每个女人都会腌。腌的最多的是萝卜、洋姜,腌好的萝卜、洋姜如果煮熟、晒干,吃着味道更美,也便于长期储存。在腌的菜中,我一直感觉腌红薯最好吃。腌好的红薯蒸熟,吃着绵软又咸,好吃得不得了。现在,人们在吃得健康上下功夫。做咸菜,讲究不能放太多盐,腌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关于生日餐。那个年代,我们那里的人是基本没有生日餐概念的。老人过生日,儿媳妇们各在各家包顿饺子,然后一家给老人送一碗饺子,借机自家吃顿饺子,也算改善改善伙食。小孩过生日,早早惦记自己的生日想吃点啥,然而大人不提,小孩也不好意思张嘴。当然有的家庭条件好,在早餐的时候, 会给孩子蒸一个鸡蛋,就是生日餐了。现在,人们也注重仪式感了,家里人过生日,尤其是老人孩子过生日,餐桌上有浓墨重彩的变化。

且看岁月逝如梭,历尽沧桑感慨多。现在回老家,餐桌上肉、奶、蛋、菜种类齐全,要是赶上春节,人们能把肉吃腻。家里招待客人喝酒,会从村里的超市买几个凉菜熟食;讲究的,会从镇上的饭店点几道热菜。饮食的变迁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有滋味。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hbfzb.com copyright © 2009-2025 河北法治报社 全媒体发展中心
冀ICP备17032488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3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822号

2025-03-21 1 1 河北法制报 content_84195.html 1 故乡饮食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