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桐纲
每个当过兵的人对8月1日都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更何况今年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一种情思的萌动萦绕心头:到当年参军的边疆阵地去看看。我与战友聂喜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驱车千余里,我们相约来到了曾经挥洒青春热血的乌兰察布。那山、那水、那草、那木,那废弃的营房,那横卧的战壕,无不让我们触景生情,心潮澎湃,眼圈一阵阵发红……
华灯初上,我们从居住的城里宾馆出来,漫步在气候宜人,清风微吹的集宁街头,一眼望去,昔日简陋的房屋,已被整齐的高楼取代,颠簸不平的马路,已拓宽成整洁平展的大道,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情侣们手挽着手漫步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好一派诱人的夏日北国风情。乌兰路与解放大街交叉口是昔日繁华的地带,当年战士们进城必去的百货商场就坐落在西北角。今天站在这里,思绪万千,眼前浮动起当年北疆兵城的熙攘。不经意间,对面乌兰商厦下层“盛康医药第一门市部”的牌匾,触动了我久远的记忆。噢,这里过去是桥东医药门市部,现在依然还是医药部门,只是昔日的矮房变成了大厦,又多出了许多门市和单位。
回忆将我带回到了1979年的7月。那天,作为部队新闻报道员的我,深入连队去采访,无意中了解了一些集宁市商业系统干部职工热情拥军的碎片信息。回到机关,这些虽是碎片但很感人的信息源,不时撞击着我的脑海。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关心关怀,子弟兵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感染着我。时近“八一”拥军爱民月,应该写一篇报道,将地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关心子弟兵、热爱解放军的事迹深入了解一下,传播出去。然而就我手头掌握的那点儿素材不足以成稿,更不能反映当时拥军爱民的整体面貌。于是,我决定深入地方和连队去做一次细致采访,掌握更多更详尽的第一手材料,争取写一篇信息量充足的军民一家亲的新闻报道,在“八一”期间推出。
主意已定,立即行动。7月9日那天阳光灿烂,战士们在政治处山坡上种下的向日葵朝着阳光绽开着笑脸。我从宣传股下得台阶来到政治处办公室,找到书记员王建国:“我准备到集宁市去采访一下地方拥军优属的情况,请你开封介绍信吧?”王书记员曾是我一个连队的战友,未加思索爽快地说道:“行!”这样,一张编号为“10671”的介绍信,装在了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字样的信封里,拿在了我手中。40多年后,我在家中整理杂物时,见到了这封纸张已经发黄的介绍信,一遍遍端详,爱不释手,甚感珍贵。
第二天,我把这封介绍信装在军用挎包里,步行前往集宁,找到集宁市革命委员会商业局联系采访。商业局领导对我的到来十分重视,在介绍了商业系统总体拥军情况后,又在介绍信的背面写下了“请百货、蔬菜、医药公司接洽”的批转字样,并很正式地盖上了商业局的公章。拿着这封批转信函,我分别到三个单位做了针对性采访。不谈不知道,一谈真感人。地方同志多方面、多层次拥军优属的感人事迹令人动容。整个采访过程有集体座谈,有面对面个人采访,也有看资料掌握素材,忙得不亦乐乎。记得已是下午太阳偏西的时候,我最后一站来到本文开头提到的医药公司桥东医药门市部,他们拥军的故事很多,也很感人,因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难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驻守在百公里之外的战士因面部神经麻痹到集宁求医问药,当他到桥东医药门市部抓药时,细心的蒙古族模范售货员武润花同志看出了他的病情,就主动上前询问并介绍了一个有效的祖传偏方。那位战士住在旅馆抓药后没有地方煎熬,武润花和售货员李秀梅就利用下班时间,主动把这个活包了下来。一个多月过去后,在多方面的关怀和治疗下,那个战士的疾病痊愈了。战士的父亲特意从几百里外赶到集宁对他们表示深情的谢意,部队机关也给桥东医药门市部发来了感谢信。后来在写作时,我专门把他们的事迹作为例子写进了消息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和宣传作用。
有了深入细致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详细素材,消息的出手很是顺畅。一则1500多字,以“热爱解放军 关心子弟兵”为眉题,以“集宁市商业系统职工积极做好经常性拥军工作”为主标题的消息,分别在当年的8月1日和2日见诸《内蒙古日报》头版和《乌兰察布日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区新闻联播》节目中,将该消息排列在二条播出。稿件发表多年后,我曾再次来到采访过的桥东医药门市部,谈起当年的往事,有同志竟还记得这件事情,并告诉我当时消息见报后,在集宁市商业系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有关同志还受到了表扬,极大地促进了各单位更好地做好拥军工作的积极性。
往事如烟,但这则消息的诞生,伴着成功的采访与写作,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文联)